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23年)
发布时间:2024-05-27
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我院在区委和上级检察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在区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和省市区委相关意见,紧扣最高人民检察院“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要求,坚持“立足全局发展检察、跳出检察发展检察、深入检察发展检察”,依法能动履行检察职能,着力提升法律监督能力,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主动融入中心大局,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努力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检察工作就服务保障到哪里。
全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平安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积极融入除险保安工作体系,依法打击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各类刑事犯罪,受理审查批捕236人,受理审查起诉1092人,同比下降1.67%和2.5%。对严重刑事犯罪保持高压态势,起诉故意杀人、抢劫、强奸等暴力犯罪36人。主动参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起诉重大责任事故等犯罪5人,在办理某化工企业重大责任事故案后,通过检察建议督促该企业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生产自觉。净化社会风气,重拳打击“黄赌毒”犯罪,起诉179人。坚持惩治犯罪与追赃挽损并重,全年挽回经济损失1198万元。
倾力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围绕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注重用法治维护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起诉侵害民企犯罪29人、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52人。围绕“科创强区”战略定位,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企业挽回损失130余万元。办理某露营基地违规经营破坏湿地环境案,促使湿地公园保护区面积扩展到578.5公顷,获评全市检察机关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迭代升级区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借助 14个民企诉求直通站和自主研发的“掌中宝”平台,畅通投诉途径,中心全年收到线索40余条,审核受理案件15件,其中4件案件被市检察院评为优质案件。
深度融入全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立足当好党委的法治参谋,坚持每年向区委报告年度法律监督工作。落实“府检”联动机制,强化依法行政和检察监督协同发力,助推法治政府建设。注重发挥检察建议“抓前端、治未病”的作用,精准提出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5件,促进源头预防的同时,推动实现“治罪”与“治理”并重。针对某涉案超市存在购物卡管理漏洞,制发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督促超市技术升级,从源头消除隐患。持续深化检察环节诉源治理,全年不批捕30人、不起诉276人,诉前羁押率22.09%。深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适用率86.8%,一审服判率99.46%,在检察环节通过认罪认罚退赃退赔610余万元,及时化解矛盾的效果得到进一步彰显。
助力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持续创新绿色石化检察工作机制。打击盗窃危化品犯罪链,推动相关部门建立驾驶员、押运员的信用考察机制,维护危化品运输安全。聚焦石化企业生产安全,办理的督促整治工业探伤安全隐患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人民检察院安全生产案例,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检察机关推广。完善涉石化案件内外协作机制,召开护航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聘请12名石化行业背景的特约检察员,同时,在石化区设立全市首个异地补植复绿示范点,共同提升绿色石化检察工作质效。建成并正式投用“绿色石化检察创新实践基地”,品牌辐射面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守护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办好每一个具体司法案件、每一件检察为民实事过程中,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用心纾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办好群众身边的“小案”。积极参与网络治理,打击网络黑灰产业链,依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网络信息犯罪,起诉59人。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起诉14人。针对老百姓投诉频繁的“卡跑跑”问题,开展涉单用途商业预付卡违法经营行为专项监督,发出3.5万余份告知书呼吁广大市场主体诚信守法经营,获评全市“小案不小办”典型案例。办理小型放射诊疗机构职业病防治系列案,让30余名一线工作人员远离放射伤害。发挥司法救助“一头牵着百姓疾苦,一头系着司法关爱”的功能,办理司法救助案件25件,发放救助金28.8万元,同比分别增加108.3%和80%。加强与妇联、民政及教育等部门沟通协作,实现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有机衔接,实实在在解决被救助人家庭实际困难。积极推进民事支持起诉,助力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帮助2名外来务工人员达成和解顺利获赔,切实彰显司法温度和人文关怀。
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坚持“零容忍”态度,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11人。高质量开展罪错未成年人控辍保学专项监督,督促公安机关破获陈某等人暴力控制4名未成年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案件。助力打造“最美上学路”,针对陈倪路人行道施工未设置警示标志等安全问题发出检察建议,为周边学校6000余名学生筑起温暖保护网。深化“法治进校园”,32名检察官对全区中小学实现法治副校长全覆盖,开展普法宣传10场次,惠及学生万余人。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入职查询制度,进一步完善“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
持续推动矛盾纠纷化解。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推动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在法治轨道上解决。依托12309检察服务平台,办理群众来信来访100余件,办理进展或结果答复100%,刑事申诉案件息诉息访率100%。坚持“实质性化解理念”,充实检察听证员库,开展各类案件听证70次,办理的周某某高空抛物案,进社区开展上门听证,一揽子解决经济赔偿、社会关系修复等问题。落实首次信访案件院领导包案制度,检察长、分管副检察长包案办理3件,主持听证23件。发挥基层检察室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常态化走访村社区、企业,接访并帮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
三、深化监督主责主业,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部署要求,树立正确政绩观,与各政法单位一体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助力更高水平法治镇海建设。
持续优化刑事检察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刑事检察“压舱石”的基础性、带动性作用,推动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工作机制有效运行,全年监督立案起诉5人,撤案13人,追诉10人,以更实监督、有力配合促进公安机关侦查办案质效提升。在办理吴某等6人组织卖淫案过程中,主动深入案发现场复核复勘,最终认定该组织非法获利高达600余万元,同时追诉3名同案犯,其中1人被判处10年2个月有期徒刑。运用自主研发的省级数字法治好应用——看守所数字检察系统,推动公安机关在全区开展执法规范专项整治。
持续深化民事检察多元监督。强化精准监督理念,认真办理民事生效判决裁定监督案件11件,提请抗诉和提出再审检察建议6件。注重维护司法权威,对法院作出的正确判决,依法引导当事人服判息诉7件。开展民事诉讼主体失格监督专项行动,调取被执行人信息3000余条,发出检察建议11件。运用数字建模手段,筛选出应当执行但未执行的19个养老金账户,依法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有效纠正法院“可执行未执行”问题。持续整治民间借贷等领域虚假诉讼,借助融合监督平台不断强化信息共享,有效运用数字赋能办理“套路贷”虚假诉讼案件,让打“假官司”的人吃到“真官司”。
持续抓实行政检察双重职责。贯彻“穿透式”监督、系统监督理念,以案结、事了、政和为目标,办理行政监督案件23件,发出检察建议14份,充分发挥行政检察“一手托两家”——既监督法院公正司法,又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职能作用。系统排查近一年内违法超限运输比例、频次较高的企业和车辆,发出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对10家运输企业依法及时进行行政处罚,消除道路安全隐患。落实行刑“反向衔接”机制,制发15份检察意见书推动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无缝衔接,避免对被不起诉人一放了之,确保罚当其错、不枉不纵。综合运用检察听证、释法说理和司法救助等措施,实质性化解一起长达10余年的农村宅基地审批纠纷。
持续加强公益诉讼检察保护。践行“双赢多赢共赢”理念,以诉前实现维护公益目的为最佳司法状态,用磋商和检察建议的方式梯次推动源头治理,96.9%以上的案件公益受损问题在诉前得以解决,全年发出磋商函18份,检察建议15份。针对群众在“民生e点通”平台上反映辖区内泥浆乱倾倒问题,督促行政机关抢救性保护2.2万余立方米优质表土,让土壤资源重新实现分级分类再利用。针对地铁施工致吴杰故居、徐宅等文物面临损毁问题,督促侵权主体赔偿文物修缮工程费用500余万元,该案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获评最高人民检察院文物保护典型案例。关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剑指公租房违规转租乱象,腾退公租房23套,收回欠缴租金5万余元。深化生态损害赔偿与公益诉讼衔接机制,运用“惩罚性赔偿+替代性修复”手段,督促追偿生态修复赔偿金48万余元,经验做法获最高人民检察院刊发。
四、凝心聚力固本强基,着力锻造过硬检察队伍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检察队伍建设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始终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一体推进政治建设、业务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努力打造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过硬检察队伍。
推进政治业务建设融合发展。高质量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淬炼学风、锤炼本领、改进作风,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推进检察履职能力现代化的实绩。党建和业务工作齐谋划、共部署,实施“一支部一品牌”建设,打造“四优镇检”等3个党建品牌。《“高墙内”的数字检察监督》荣获新时代浙江机关党建微视频大赛铜奖。
狠抓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以“名家”工程为主抓手,充分发挥业务骨干示范引领作用,完善“传帮带”机制,以“师徒制”让15名业务骨干与18名年轻干警结对,促使年轻干警快速成长、独当一面,青年辩论队获区勤廉主题辩论赛冠军,9名年轻干警获市级以上荣誉。健全业务工作研判会商机制,定期分析业务数据,刑事案件审结率等各项指标居全市前列。守牢案件质量生命线,探索检察长抽案督察机制,纠正问题10余个。
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扛起巡察整改主体责任,全力配合区委巡察组对我院的巡察工作,聚焦3方面16条问题逐一制定整改举措,专班化推进,清单化落实,确保巡察整改取得实效。制定“清廉机关”建设实施方案,推动落实10大任务30项具体工作,先后获评区级清廉建设典型单位、机关作风建设先进单位。持续抓好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落实,检察人员“逢问必录”的政治自觉正在形成,全年记录报告18件,从源头上防治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
一年来,在全体检察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院获得全国检察宣传先进单位等各级各类荣誉30余项。我院头条号获浙江政法十佳头条号,官方微博获“全国检察微博二十佳”。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人民的更高要求相比,检察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还需要走深走实,检察监督办案新理念也需要持续巩固。二是融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局的自觉性还不够强,检察服务保障质效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还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尽快补齐、补强。四是呼应群众司法诉求的检察产品供给还不丰富,老百姓对法律监督效果感受度还不高。问题催人警醒,我们一定高度重视,下大力气解决。
2024年工作安排
面对新使命新要求,2024年,我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紧紧扭住以检察工作现代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心任务,加快推进检察工作理念、体系、机制、能力现代化,围绕区委中心工作,依法能动履职,努力答好“检察干什么、检察怎么干”的时代命题,为镇海深入推进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征程中彰显检察担当。
一是全力发挥职能优势,在服务发展中体现检察担当。
二是着力践行司法为民,在检察履职中倾注检察情怀。
三是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在精准监督中彰显检察作为。
四是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在全面从严中建设检察队伍。